1、(唐)杜牧
2、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,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。扫墓俗称上坟,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。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。按照旧的习俗,扫墓时,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,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,再将纸钱焚化,为坟墓培上新土,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,然后叩头行礼祭拜,最后吃掉酒食回家。唐代诗人杜牧的诗《清明》: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。
3、六曲阑干偎碧树,杨柳风轻,展尽黄金缕。谁把钿筝移玉柱?穿帘海燕惊飞去。满眼游丝兼落絮,红杏开时,一霎清明雨。浓睡觉来慵不语,惊残好梦无寻处?
4、暮云收尽溢清寒,银汉无声转玉盘。此生此夜不长好,明月明年何处看。
5、玉枕纱厨
6、《十五夜望月》【唐】王建:
7、二物于人谁独无?就中吴侬仍有余;巷南巷北卖不得,相逢大笑相揶揄。
8、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
9、岭猿同旦暮,江柳共风烟③。
10、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.
11、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12、春节与清明节的诗句
13、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,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14、菊花何太苦。遭此两重阳
15、乡心新岁切,天畔独潸然①。
16、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
17、半盏屠苏犹未举,灯前小草写桃符。
18、拜年明代文征明
19、不求见面惟通谒,名纸朝来满敝庐。我亦随人投数纸,世情嫌简不嫌虚。
20、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
21、农历九月初九,二九相重,称为"重九"。又因为在我国古代,六为阴数,九是阳数,因此,重九就叫"重阳"。重阳节的起源,最早可以推到汉初。据说,在皇宫中,每年九月九日,都要佩茱萸,食蓬饵、饮菊花酒,以求长寿;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,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,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。
22、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23、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!
24、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.
25、《水调歌头》【宋】苏轼
26、中庭地白树栖鸦,冷露无声湿桂花。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?
27、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——王安石《元日》
28、独在异乡为导客。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。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29、《中秋月》【宋】苏轼:
30、重阳节的古诗: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,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31、春节诗句元日元代王安石
32、宋·王禹偁
33、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34、五代·冯延巳
35、佳节又重阳
36、古代,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,所以重阳节又叫"登高节"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。唐人登高诗很多,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;杜甫的七律《登高》,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。登高所到之处,没有划一的规定,一般是登高山、登高塔。还有吃"重阳糕"的习俗。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,像座宝塔,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,以符合重阳(羊)之义。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,并点蜡烛灯。这大概是用"点灯"、"吃糕"代替"登高",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。
37、待到重阳曰
38、客中除夕明代袁凯
39、反映重阳节的诗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
40、老至居人下,春归在客先②。
41、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42、描写春节和清明的诗句
43、无花无酒过清明,兴味萧然似野僧。
44、已似长沙傅,从今又几年④。
45、栎翁块坐重帘下,独要买添令问价。
46、中国各个节日的诗词,数不胜数。春节和清明的诗词,我偏爱这几首。
47、清明的古诗有下面两首,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一首,所以就都写下来了,希望对你有帮助。
48、《鹊踏枝·清明》
49、唐·杜牧
50、反映清明节的: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,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51、儿云翁买不须钱,奉赊痴呆千百年
52、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,嘉瑞天教及岁除。
53、无花无酒过清明,兴味萧然似野僧。昨日邻家乞新火,晓窗分与读书灯。
54、《清明》
55、爆竹声中辞旧岁,装灯结彩迎新春。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,
56、宋·王禹
57、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,起源于陶渊明。陶渊明以隐居出名,以诗出名,以酒出名,也以爱菊出名;后人效之,遂有重阳赏菊之俗。旧时士大夫,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,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。北宋京师开封,重阳赏菊很盛行,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。清代以后,赏菊之俗尤为昌盛,且不限于九月九日,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。
58、《静夜思》【唐】李白
59、半夜凉初彻。
60、清明节,又叫踏青节,按阳历来说,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,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,也正是人们春游(古代叫踏青)的好时候,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,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。直到今天,清明节祭拜祖先,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。
61、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
62、反映重阳节的: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63、除夕更阑人不睡,厌禳钝滞迎新岁;小儿呼叫走长街,云有痴呆召人买。
64、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人有悲欢离合,月
65、昨日邻家乞新火,晓窗分与读书灯。
66、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,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。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;或佩带于臂,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,还有插在头上的。大多是妇女、儿童佩带,有些地方,男子也佩带。重阳节佩茱萸,在晋代葛洪《西经杂记》中就有记载。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,也插菊花。唐代就已经如此,历代盛行。清代,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,"解除凶秽,以招吉祥。"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。宋代,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、菊花来相赠佩带的。